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看轮胎网;
还能把精彩内容分享给你的小伙伴!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帮助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当车轮面对生命的博弈
文章来源:轮胎商业网     发布日期:(2014-03-09)          

 由公安部政治部宣传局、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和中国道理交通安全协会联合任监制;公安部金盾、华盛两家音像出版社和深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联合拍摄出版的10集电视专题片《交通与安全》,按公安部政治部宣传局的建议改为“科教系列片”。其中有大量的知识性含量,为此除了在网络上收集资料,我几乎把深圳图书馆的有关书籍翻遍。

在好莱坞的影片中,追车是最常见的制造悬念的手段之一。那四个轮子的钢铁角斗士,放速狂奔,无论是在繁华闹市中紧追不舍,还是在高速路上死死咬住,它的激烈程度始终令人欲看又怕,欲罢不能。这些场面更像是没有尽头的噩梦,让你在险象环生的追逐中,体验心跳,体验透不过气来的紧张,体验逼近死亡时的无望和挣扎。

好莱坞的对追车的偏好及其成功的表现,反映了人类普遍的忧虑,一百多年来,汽车不断提高速度所带来的日益增大的能量,已经构成了对人类自身的威胁。

以下的统计数字有助于我们更明确地认识这种威胁。

美国每天肇事车辆高达1.8万辆;交通事故损失远远高出暴力犯罪总和,是后者的10倍。

比起“汽车王国”的美国来,中国的交通事故也十分惊人,据统计2001年每天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为300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短短10年间,我国死于交通事故的总人数已超过40万,是世界各国最高的。

毫无疑问,这些数字触目惊心,而更触目惊心的数字来自全球范围的调查。

自1886年汽车问世以来,全世界巳有3200多万人死于交通事故,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的两倍。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势头有增无已,每年以40万人的速度上升。

近10年统计表明,我们这个地球上平均每分钟有一个人死于车祸,10万个家庭因车祸落得家破人亡。

据统计,在非疾病死亡中,车祸位居第一。

美国著名学者乔冶·威伦在他的经典著作《交通法院》中写到:“人们应该承认,交通管理已成为今天国家最大的问题之一,它比消防问题严重,是因为每年由于交通事故死伤的人比火灾死伤的人更多,遭受财产损失更大;它比犯罪问题严重,是因为它跟整个人类有关,不管是强者还是弱者,富人还是穷人,聪明人还是愚蠢人,每一个男人、女人、小孩或者老人,只要他们在公路上或者在街上,每一分钟都可能死于交通事故。”

另一种说法则更简单,也更容易被我们记住:“汽车如同和平时期的炸弹,交通事故如同没有硝烟的战争。”

这个听来未免残酷的比喻,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在社会生活平静的表面下,隐藏着多么可怕的肇事汽车破坏力……或许它真的是人类通往更高文明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不错,目前汽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大幅度地普及,我国成千上万的家庭在考虑购买私家轿车,而城市立交桥和城市之间的高速公路亦在快速延伸,在这些汽车为我们带来福祉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交通事故的阴影也在高速地扩展蔓延。

在交通事故日益频繁发作的今天,面对好莱坞多如牛毛的追车场面,我们如果将其解读为血淋淋的交通事故备忘录,似乎并不为过。

这些影片中,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并且以完整篇幅来诠释汽车致命速度的,恐怕是美国影片《生死时速》了。那么,决定大巴全体乘客生死存亡的时速究竟是多少呢?说来好笑,每小时40英里。如果孤立地看,这是现代都市的一种正常车速,毫不为奇。然而,就故事的特殊情景而言,那颗隐藏在车内的定时炸弹,却规定了只要车速低于每小时40英里便会爆炸,车毁人亡,后果不堪设想。结果,大巴变成了一头疯牛!只认速度,不顾任何交通规则,简直是一个恐怖的怪物!它狂奔不止带来一个接一个的灾难,好莱坞出神入化的特技让我们亲眼目睹了:汽车速度所蕴含的能量一旦释放出来,有多么巨大!它的盲目性所带来的毁坏后果,又是多么不可思议!

当影片结束时,一连串车祸已经过去,我们或许会庆幸,幸亏我们不在那辆装有定时炸弹的汽车上!是啊,这种恍若梦游的揪心经历,只是好莱坞的一个精心虚构!再说世界上又有几个人会撞上这种倒霉事儿呢?但你不能掉以轻心,因为虽然你一辈子也不会遇上装有炸弹的汽车,可是,每一辆汽车但凡行驰有了速度,便成了一枚钢铁的炸弹!正像那个著名比喻所说,交通事故如同没有硝烟的战争……

这场永不休止的“战争”中,有些事情是应该为我们所铭记的。1892年2月12日,我们这个世界出现了第一个死于车祸的人。英国人亨利·林德菲尔德驾驶一辆电动汽车,由于意外撞车而受伤,经医院抢救无效第二天死亡。

他的死成为一个明显信号,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打响。伴随着汽车的发明和不断改进,一百多年来,对汽车的安全性能研制开发,以及交通规则的建立和完备,始终没有停止过。

1890年美国纽约的一本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我们的城市交通急需改革》、《车辆管理的建立》等文,受到有关部门重视。这两篇文章的作者菲尔普斯·伊诺当时是耶鲁大学二年级学生,历史上称他为“交通安全之父”。他后来受邀为纽约市警察局起草交通管制规则。1903年10月,这些交通规则被纽约市当局采纳,美国各地相继采用。伊诺是值得后世纪念的,他开了制定交通法规的历史先河。也可以说是汽车的出现,唤醒了世界交通安全的意识,并催生出交通安全的种种法规。

仅仅从外部制约是不够的,交通安全不能忽略对驾驶人员的技术及素质的严格要求,驾驶资格考试制度由此建立起来。最早的驾考是在1893年8月14日,距离享利·林德菲尔德作为第一例死于车祸案仅有一年半。巴黎警察局的考试范围,除了驾驶技术、发动机构造原理知识,还考修理技术等,并限定年龄在21岁以上才有考试资格。

在谈论交通安全的话题时,谁都知道汽车制造中安全性能的提升和完善,是至关重要的条件,近20年来,世界发达国家汽车制造业已经有了一流轿车安全和质量保障体系,每年都要进行大量的撞击报告。中国近年来也开始了这方面的试验。随着加入世贸,规定自2002年起,所有生产的汽车必须达标,不合格的车型不能再生产。也就是说今后厂家生产的汽车出厂以前均应做汽车碰撞试验,以确保广大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

我们不难看出,试验用的是假人,但它比真人更有效,因为它是高智能化的。除了与真人几乎一样的外形和内脏,还有复杂的脊柱、肋骨及合成肌肉,同时,在不易看到的地方,遍布着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可以为180多个信道提供数据,并以每秒2000次的速度刷新数据。

试验结果表明,汽车冲撞力对人体危害十分惊人。例如车速每小时50公里,撞人的后果相当于从9.60米,也就是4层楼的高处坠地。这种冲撞力对车内的人同样危险。例如不系安全带的人会被抛出车外。右前座乘客会在急刹车时冲上前挡风玻璃。后座乘客也会“飞”向前座,自己受伤外还殃及前排司机等人。这些惨剧仅仅来自中等车速——每小时50公里。如果是高速呢,如果是每小时100公里以上呢?

1997年8月31日一个高速造成的车祸,从巴黎阿尔玛桥塞纳河畔隧道传出,立刻震撼了全世界。

年方36岁的英国王妃戴安娜同其男友双双毙命于这次车祸。据警方调查,当时车速在100公里以上,午夜飚车,撞入隧道分路堤之后再撞墙,顶级的奔驰名贵轿车抵抗不了强大的冲撞力,致使车头毁不成形。

残酷的死亡游戏几乎在瞬间完成。法国电台引用了巴黎萨尔波特里医院院长里欧的话说:“戴安娜很快就心脏停跳,医生曾花了至少两小时抢救她的性命,他们曾对她进行内外心脏按摩法,她在遇车祸后从来没有苏醒过来。”

死神太无情了。当它要下手时,无论你多么年轻,多么美丽,多么高贵,多么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与呵护,它都会毫无顾忌地砸碎那只精巧得无与伦比的生命之杯。是的,车祸就是车祸,不容商量。

备受谴责与争议的狗仔队员,有幸拍下一张戴安娜车祸现场照片,无疑又一次遭到全世界的唾骂,因为这幅惨不忍睹的照片标出100万美元的天价出售。这应该是一百多年来车祸向全世界发出的最昂贵的警告!

三大隐形杀手

(资料片1,机场高速公路车祸)4月13日降雨天气,当我们的采访车走到机场高速公路29公里处,记者发现前面发生了车祸。路上遗落着保险杠、排气筒等一些汽车零件,一辆黑色轿车已被撞得面目全非,事主正在路上向过往的车辆求援。

记者:这里怎么回事?

事主1:刹车刹不住,车子翻转过来。

记者:路太滑?

事主1:对,路太滑。

记者:你开车时速达到多少公里?

事主1:他开的。

记者:时速有多少公里?

事主2:大概可能110(公里/小时)。

“视点”记者赶紧试着将伤者从树丛中抬出来搬上我们的采访车。

(一辆白色凌志轿车高速驰过,又一起事故在眼前发生)这辆白色凌志轿车以不低于100公里的时速呼啸而过,刹车不及撞上了前面黑色轿车遗落的保险杠和排气筒,造成二次事故车祸。

(资料片2,高速路旁采访交警)

交警:主要原因是雨天路滑,司机开车速度比较快,采取的措施不当,当时撞到中间的护栏之后反弹,打了几个圈,把后排座上的三个乘客抛到树丛里面去,造成当场一个死亡,两个重伤。

交警:人抛出去之后撞在树上,伤员的手表链还挂在树上。这次发生的重大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是司机没有根据天气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车速,马路上都有标志牌,限速晴天的时候是100公里/小时,雨雾天气是60公里/小时。而那位司机恐怕远远超过60公里的速度。

以上看到的现场真实纪录,是深圳电视台记者抓拍到的,灾难发生在刹那间,谁也无法预料,因此这个短片是实属少见的车祸目击报告。

当事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还在发懵,恐怕一时半会儿恢复不过来。实在说,超速行驶遇到事故我们往往来不及应对处理,当你反应过来,悲剧已经发生。科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眼看到的信息传递给大脑,大脑再向肢体传递指令需要1.5秒的时间。当险情发生时,1.5秒意味着从驾驶员看到险情到脚踩刹车时车子已经开出40米,车子停下还需要更长的距离。可怕的是,车祸时常就发生在这该死的几十米内。人毕竟不是万能的,我们的视力受到诸多原因的限制,驾车时速度本身就削弱着我们的视力。

驾驶员在行车中的视力称为动视力。一般来说,动视力比静视力低10%~20%。动视力与速度成反比。车速越快,视力下降越大。科学试验表明,当车速达到72公里/小时时,视力为1.2的驾驶员,此时会下降到0.7。此外,随着车速加大驾驶的认视距离也在缩短,当车速为60公里/小时时,你能看清前方240米远,而80公里/小时时,你只能看清前方160米了,你不可能看得更远。如果超速,情况当然就更糟糕了。根据测试,车速每提高1/3,认视距离将减少1/3。这是不容争辩的铁的规律。同样,车速越快,你的视野越狭窄,当车速为40公里/小时时视野为100度,100公里/小时时视野仅为40度,你的视野缩小了1.5倍。这时两旁的景物你已无法看清,它们已经成了你视野里的盲区,这难道不危险吗?

按通行的说法,超速行车是交通肇事的三大杀手之一,俗语说得好:“十次肇事九次快,麻痹大意车祸来。”朋友,当你脚踩油门冲向高速超高速时,你一定要想起一个比喻,那就是你踩向油门的脚其实正在踩向一只地雷。如果它没有爆炸,那只是你的侥幸,希望你不要生活在侥幸中。

交通肇事的三大杀手之二是疲劳驾驶。其实驾驶汽车并不累,但它容易疲劳。这话怎么讲呢?据检测报告表明,驾驶汽车的能量代谢率,与办公室工作人员大致相等。但有关数据显示,驾驶人员以100公里/小时的速度前进,两小时后生理机能便进入睡眠状态;30-40秒后,出现抑制高级神经活动的信号,表现欲睡,主动性下降。在这种疲劳状态下出现交通事故就再自然不过了。

日本事故统计揭示,因疲劳产生的事故约占1~1.5%。法国国家警察总署事故报告也表明,因疲劳瞌睡而发生车祸的,占人身伤害事故的14.9%,占死亡事故的20.6%。

导致电视剧《还珠格格》中香妃扮演者刘丹车祸身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司机疲劳驾车。凌晨3时至6时之间,正是最疲劳、最想睡觉的时候。整夜未睡的刘丹及她的朋友们,黎明时驱车从广州赶往深圳,这短短的路程,孰料成了她的死亡之旅;恐怕做梦也未料到——的确她在做梦,本田车座的软垫上,她困极而眠。同样困极而不能眠的司机把油门踩向160公里的高速,车祸终于发生了。前座的两位由于充气囊保护而幸免于难,而刘丹却被抛出车外,魂断高速公路。

疲劳驾驶的危险性,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为帮助司机有效地克服驾车疲劳,日本发明了一种戴在头上的“清醒带”,保证24小时内不打瞌睡。不过,还有一个“万一”——万一你开车途中打起瞌睡怎么办?这种危紧时刻,你耳朵旁边的小仪器会发出警报,让你惊醒过来,这是预防瞌睡器。可以说,为避免疲劳驾驶引发车祸,汽车生产大国日本绞尽了脑汁。

交通肇事的第三大杀手是酒后开车。据统计,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有25万人死于酒后开车。在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大约有50%左右的交通死亡事故是由于驾驶员酒后开车造成的。原苏联的比例更高,达到70%。

酒后开车的危险性得到科学证实。英斯对比试验中,血液里酒精浓度在0.03~0.09%(一瓶啤酒量)时,事故发生率比不饮酒者高出7倍,当酒精浓度在0.01~0.14%(饮高度白酒2两)时,事故率为不饮酒的32倍,当酒精浓度为0.15%(饮高度白酒3两)时,事故发生率竟增加128倍。这种高倍数的事故率,应该成为开车朋友的戒酒令,128倍事故率——你不会傻到因为贪杯而将前程甚至性命赔进去的地步吧。

上述内容说明,目前交通事故频发且呈上升趋势,是与三大因素直接相关的,超速行车、疲劳驾驶、酒后开车是交通肇事的罪魁祸首。它们挟车祸而来,留给你一大堆灾难。

真的,面对车祸,人的生命太脆弱了。血肉之躯,哪堪一撞!何况不是一次,而是三次撞击。生物力学专家、创伤专家告诉我们,这三次撞击分别是:汽车与障碍物发生碰撞,这是一;第二次是人体与汽车内部相撞,创伤开始发生,肋骨与腿骨一般在此时断裂;第三次撞击是人体内脏与突然停下来的人体外部构架相撞,此时大脑会向前冲,撞到颅内壁,心脏也会撞击胸部内侧。致命伤害发生在第三次撞击中。

怪不得车祸现场总是鲜血、遗物,惨不忍睹……

怪不得当事人的亲属在医院总是悲痛欲绝……

怪不得车祸现场目击者表情迷茫,久久不忍离去……(以上是一组组现场抓拍的资料)

在这些“怪不得”的背后,是警告,生命对车祸的警告。

愿你车灯长明

“游车河”大约是从香港传来内地的一种新说法,是说在夜晚驾车出游,汇入都市车流的一种美的视觉感知:车灯与车灯链接,信号与信号交流,车流如河,真有现代都市的繁华动感。

有着各式灯光的夜行汽车看上去很美,让人有时不禁想起了美丽的蝴蝶。但蝴蝶并不是为了好看才具有色彩和图案,这一切源自它的自我保护需要;而汽车看似浪漫的灯光,同样诞生自安全方面的考虑。

我们知道,由于夜间光线幽暗,空间观念被破坏,我们的视力大幅下降,仅及白天1/2。科学研究表明,视觉是人类在动作全过程的主要信息来源,占所有被感知的直观信息的70%,在行驶过程中,视觉信息增大到97~99%,因此夜间行车,如果没有完善的照明灯和信号灯光是很危险的。

据上个世纪70年代调查表明,在前苏联,由于灯光器具故障造成的事故比例占交通事故的18.3%,西欧国家则为29.6%。这些高比例的交通事故率,显示出汽车灯光对于安全行车的重要作用。我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明确规定,汽车“灯光等发生故障时,须修复后方准行驶”。

安全行驶经验告诉我们,夜间驾驶前应认真做好车辆的例行保养工作,对车辆的各仪表和照明设备要进行严格的检查调整。特别是汽车前大灯的照明度、照射距离以及远近光焦距均应符合规定。如有故障,须调校修复后才能出车。

调查统计表明,在一昼夜中昏暗的时间里交通量只是白天交通量的1/10到1/3,而交通事故总数中46~54%的事故发生在昏暗时间里,这个时间里死亡数占总数的近60%。来自美国的调查结果更突出,在1亿英里的行车中,夜间死亡人数,在城市里比白天高出1.5倍,在郊外公路上则要高出2倍。

这里“一昼夜里昏暗时间”,主要是指夜间,还包括早晨傍晚光线幽暗时节,美国交通法规规定,在太阳出来半小时以前必须开灯,太阳下山半小时以后必须开灯;中国开车灯则要求与路灯同时,这些都是有鉴于这种昏暗时间里交通事故率远高于白天这一事实。昏暗时间还包括白昼雨雾天气,由于能见度低亦多发事故。

在昏暗时间的高事故率中,最应引起我们警觉的肇事原因,就是眩目现象。它引发的交通事故占交通事故总数的10%。

何谓眩目?即迎面来车的远光灯使驾驶员晃眼的现象。这里涉及到视觉的暗明适应问题,即从较暗场所突然到较亮场所,在一段时间内看不见周围的物体,反之,明暗适应也是同样结果,都造成暂时视觉降低,严重时甚至产生视盲,从而引发事故。

为了有效降低眩目肇事率,世界各国都规定夜间对面来车必须在一定距离互闭远光灯,我国规定150米以外。倘若150米以内你或对方仍开着远光灯,那就意味着眩目现象已经开始,交通事故有可能发生。

按照有关规定,车速在每小时30公里以上应使用远光灯,30公里以内,开启近光灯即可。如果路上已经有足够的照明度,或对面有车开来,你要做的就是将远光灯换成近光灯。这是各国通用的一条规则。这个规则应用范围还包括,离前面同方向的车距离较近;过铁路交叉道口;回到交通繁忙的街道上等等。遇到上述情况,你的正确选择是及时地改换为近光灯。

如果对方开着远光灯直驶而来,你该怎么办?你首先要做的是自己变光一两次,远光——近光,远光——近光,以此提醒对方该把远光灯换成近光灯了。但有可能对方置之不理,照开大灯射你而来,你不可赌气,应避开它的大灯,将视线移到车道右侧,侧视前方,要知道,静下心专注路面比什么都重要。这时不妨放慢车速,适当鸣笛,实在不行就停车。不要为你的谦让窝火,它只不过体现了你对生命的珍视。

夜间弯道上会车,也是眩目频发地带,车祸远远高于直道。因为行驶在道路外侧的车辆灯光沿道路射向弯部以外,而行驶在道路内侧的车辆灯光正好射在道路弯部的路面上,在即将交会时正好也射在对方驾驶室上,使驾驶员眩目。所以在弯道上会车必须在接近弯部前,把远光灯改成近光灯,这样既能看清弯道的路面情况,又不至于使对方驾驶员眩目,从而保证了安全交会。

远光灯改近光灯的规则,只有一个地方例外,那就是高速公路。在高速公路行驶可以一直使用远光灯而不必改换成近光灯。由于路面宽阔,且没有会车的机会,高速公路一般不会发生眩目现象。何况高速行驶,必须经常使用远光灯才能放远视界确保行车安全。

(资料片)为了克服昏暗光线的困扰,汽车制造业动用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对汽车灯光设备作出改进。比如每盏前照灯里装有不下5种各式镜片,每个镜片反射出的光划分不同区域,电脑在车辆加速时尽量照向前方最远,减速时将照明区域变宽,以查看周围环境,要照亮路左或路右,完全看你轮子转向哪个方向。它们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眩目可能性。更先进的可变智能照明系统则通过传感器探测天气和道路状况,自动调节灯光输出,从而使夜间行驶更安全。

汽车照明系统发展确实神速。知道吗,最早的汽车前照灯是家用手提灯,1887年,一个驾驶员在黑暗的野地迷路,当地农民用手提灯把他引回家。实在说,那不能算第一盏车灯,而只是第一次触发,人类由此产生了对车灯的需求和联想。1898年哥伦比亚号电动汽车把电用于前灯和尾灯,从而宣布了车灯诞生。早期的车灯经历了它的童年期,稚气中不乏可爱。谁能想象,第一个转向灯是装在手套上,美国人托马斯戴着它夜间出车,那是1916年,人类向黑夜中的弯路打出了手势。

今日的转向灯已远非昔日的手套灯可比,黄色的灯光以每分钟60~120次的频率闪动,非常醒目。它成为司机之间交流的语言,比如超车时,相距150米以外,连续使用远近灯光变光器开关,示意超车;相距前方车辆约30米开启左转向灯,超越前方车辆约20米后换成右转向灯。而前方车辆知道后车准备超车时,须开启右转向灯表示准备让行,这种互相礼让的灯光,无疑是一种美好的交通语言。

在特殊的天气,路遇雾、雨、雪,你要及时打开前雾灯,白天也不例外。雾灯一般设计成跟位置灯或近光灯共同使用。切勿使用远光灯,以避免眩目添乱。倘若雨大雾大,可视距离小于50米时不要忘记打开后雾灯,谨防被追尾。

除了天气变化,不确定因素还有汽车临时故障时。在不妨碍交通的地点停车后,除了在车后设警告标志,并开危险信号灯,夜间还须开示宽灯和尾灯。这好比你为自己构筑了一个小小安全岛。

说到保障安全,不可忽视制动灯,此灯又称刹车灯,是为防止后车追撞的红色指示灯,它由于跟刹车系统相联自动开启,其实不用多操心,但必须经常保持灯具良好。制动灯往往亮在突发意外时,用以警示后车,注意,我刹车了。但由于灯位偏低,不够醒目,有的车便在后窗加装提示灯,不论长明或骤闪,那红似玛瑙的灯光,拜托不要将其误认为时尚的装饰。

以上介绍的车灯是主要的,但远非全部,倒车灯、侧射灯、仪表灯、后牌照灯及车内灯等等,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车灯家族,为你提供夜间全方位的安全服务。

都市的车灯流动如一条长河,唯有路口的红绿灯屹立着,让人想起了它的传说。那是19世纪初,在英国约克城,红装女人表示我已婚,绿装女人则是未婚者。那么1868年的第一个红绿灯诞生时,伦敦议会大厦的广场上,人们懂得了红灯犹如他人的新娘,应该望而怯步。而绿灯呢,你尽管追求一路畅行。

古老而年轻的红绿灯,百年屹立,不懈地守望着全世界的车流。

生死攸关安全带

沃尔沃汽车公司是最早使用安全带的厂家,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却如此简单,我们知道鸡蛋大约是最脆弱的“生命体”,但由于安全带保护,受撞后它没有破碎,这个例子似乎可以推翻“以卵击石”的传统结论(资料片)。

鸡蛋的试验好像一个寓言,它的结论对我们人类不无益处。汽车事故调查表明,如果正确使用安全带,可以挽救45%的生命,其中翻车的获救率更高,达到80%。应该承认,最突出的例子在赛车场上,超高速行驶遇到的车祸足以让赛车手毙命,但多数情况是赛车手奇迹般保全了生命,原因就在他们无一例外地使用了安全带。与普通车原理一致,赛车安全带不过更复杂一点,4点式或6点式,看上去像是五花大绑,但赛车手由此获救。

使用安全带的道理十分明了,但实施中却遇到阻力,相当多的人抱抵制态度。有关调查发现,不系安全带的理由多半是嫌麻烦,上车要绑下车要解,多出一些事儿来;还有的不习惯束缚感,觉得挪个身、换个坐姿都不方便。身体肥胖者尤喜举此为由。而女士们往往心疼衣裳,抱怨安全带使其弄脏弄皱,有失整洁美观。少数领导干部心存偏见,认为对付老百姓的玩意儿,怎么可以加在我身上呢?这一绑,还像领导吗?

理由尽管不同,误区却是一个:拿自己的命不当一回事儿。无数车祸实例证明,生死存亡常常就在是否系了安全带这一关键问题上。因此可以说,误区虽然源自小小理由,但这一误却“反误了卿卿性命!”

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隐性误区,许多人认为只有在高速公路上才需要系安全带。车辆在市区内低速行驶时,万一发生碰撞,自己的双手便能够支撑身体。果真如此吗?科学计算表明,如果每小时40公里的速度相撞,身体前冲力相当于一袋50公斤的水泥从4层楼的高度冲向地面。你的双手支撑得住吗,是铁手铜臂,抑或你整个就是金刚不败之身?也许你会问,这种事故多吗,它的出现率有多高?统计结果显示,80%撞车事故都是在每小时40公里左右的速度时发生的。倘若高速,你双手的支撑力必须高达3000至5000公斤,这3吨至5吨的力从何而来,“力能拔山兮”,除非你生活在神话传说里!

使用安全带的数率统计不容乐观。在美国使用安全带比率占60~65%,欧洲各国略高一点,为70%。目前美国各个州均已为此立法,而来自民间的热情尤其难能可贵,蓝带陪审团的出现就是一个例证。其成员来自社会各界,但目标却高度集中,在美国黑人中推广使用安全带。调查显示,2000年,美国黑人使用安全带的比率比白人低5个百分点。尽管美国黑人和美籍西班牙人士十几岁的男孩出行率要低于白人,但他们在车祸中的死亡率却是白人的两倍。2000年安全带至少救了11000多个美国人的性命,与此同时,也有超过半数的人因没有系安全带而死于车祸。

日本对安全带的重视程度不亚于美国。日本警方把“杜绝酒后开车,佩戴安全带,控制行车速度”三大行动并称为抑制交通事故“35”行动。日本安全协会不惜耗费巨额资金,安装被称作“信号审查员”的红外线感知装置,提醒司机佩戴安全带。

香港新实施的法律规定,乘客搭“的”,包括后座的,如不系安全带将被检控,最高可被罚款5千元港元并入狱3个月。

佩戴安全带已然不是“小事”一桩,它大到世界半数以上国家已列入法规,明文强制执行。世界领先的是澳大利亚维克多利亚省,1971年出台了必须佩戴安全带的正式法律条文。

在我国大陆,90年代初推出相关法规,标志着推广使用安全带已步入正轨。

正如克莱斯勒前董事长艾科卡所说,我们需要强制使用安全带的法律。越早使用安全带,就会有越多的生命得到挽救。

挽救了无数生命的汽车安全带,被列入对人类贡献最大的八大发明之一。这个由前西德专利局于1985年公布的评选结果,是对布廉的三点式安全带的最高褒奖。布廉将保障驾车安全的愿望体现到汽车上,使安全带对人类的贡献足以与汽车、飞机、电冰箱及留声机等重大发明相媲美。

安全带如何保障我们的安全,不妨做个简要介绍。

安全带共分三种,一是固定腰部的两点固定式,二是固定腰部和肩部的三点固定式,三是赛车手用的四点或六点固定式。赛车式安全带我们在前面已介绍过,不多说了。两点固定式的,由于固定点少,撞车时仍会造成乘客不必要的伤害,已不多见。目前几乎一统天下的,是布廉发明的三点式横放V型安全带,它的腰带与肩带连成一体,腰带上有一个自动锁紧收带器,而肩带上有一个惯性锁紧收带器,只有当汽车突然刹车时才会锁死。由于安全带承受巨大的惯性冲力,它的材料通常为坚韧而柔软的合成纤维。当汽车发生事故时,安全带能将车内人员牢牢束缚在座椅上,防止发生二次碰撞。所谓二次碰撞就是汽车碰撞后,司机及乘员与车内方向盘、挡风玻璃、座椅背、车门等物体发生碰撞,极易造成对车内人员的严重伤害,甚至将他们抛离座位或抛出车外。安全带还有缓冲作用,能吸收大量的撞击能量,化解巨大的惯性冲力,减轻驾乘人员的伤害程度。

安全带的基本功能大抵相同,但如何提高其服务性能,则汽车厂家各出奇招。通用汽车公司的前座安全带装有一个安全带扣紧提醒器定时光声系统。这些信号用来提醒驾驶者在转动点火钥匙后,要系好腰带及肩带。凯迪拉克的自动安全带则不需要你动手,车门打开时,腰带及肩带都绕着座椅把向外展开,关上车门时,一个收紧安全带的装置把各安全带的松驰部分收入共用的收带卷轴上。

奔驰车何甘居后,将传感器引入安全系统,如果判断有可能发生事故,会自动立起座位,卷起安全带并纠正乘客的姿势,将损害减到最低。

对多数人来说,面对的仍是普通安全带装置,无论财富多寡,生命价值等同,重要的是你必须习惯使用保护生命的安全带。

安全带的使用要领如下:

首先要经常检查座椅安全带的技术状态,如发现有损坏应及时更换。座椅旁边地板上所有固定座椅安全带的螺丝栓都应按规定拧紧,螺丝栓周围应涂上密封胶。

其次要学会正确佩戴。三点式腰部安全带应系得尽可能低些,系在髋部,不要系在腰部;肩部安全带不能放在胳膊下面,应斜挂胸前。安全带只能一人使用,严禁双人使用。不要将安全带扭曲使用。

使用安全带时,不要让其压在坚硬或易碎的物体上,比如衣服里的眼镜、钢笔或钥匙等;行车时不要让座椅背过于倾斜,否则安全带将不能正确地伸长和收卷。

如果安全带在使用中曾承爱过强力拉伸负荷,即使未损坏,也应更换,不得继续使用。安全带脏污时可用软肥皂和水做清洁液,用布或海绵擦洗,不要使用染料和漂白剂,它会腐蚀安全带而降低其抗拉强度。

这些要领都必须牢记,真的,你不要抱怨麻烦——安全带出现以前,是没有这些麻烦的。上个世纪50年代出版的《车祸自保应急术》,曾教驾乘人员最简单的安全措施,“车祸发生时,前排的人应滑到座位下方,将肩膀和前臂水平紧靠在仪表盘上同时紧压头部。后座避险应急:如果前后排座位有足够的空间,后座乘客应滑到座位之间,以利用前排靠背作支撑,抵抗惯性。”

这种所谓措施,的确免去了平时佩戴安全带的麻烦,当时安全带还远远没有普及,但此种方法管用吗?科学计算表明,碰撞过程仅仅发生在几百分之一秒,你连反应都来不及,种种安全应急措施不过是痴人说梦。

应当庆幸的是,我们赶上了安全带广泛应用的时代,成千上万的生命在意外交通事故中得以保全。而安全气囊的出现,与安全带配合使用,使安全保障系数上升到60%。我们没有理由不为安全带前景乐观,统计表明,全世界目前已有长达1000万公里的安全带,装置在超过10亿辆汽车内。它的长度足以围绕地球赤道250圈,换一种浪漫说法,这个长度可以往返月球13次之多。这个长度仍在不断延伸,而人类的自我保护意识及能力将无止尽。 

高速公路的禁忌

高速公路,恐怕是最可以顾名思义的一个现代专用名词,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其定义太冗长,简单说即专供汽车高速行驶的公路。

那么这个高速有多高?在我国,一般指它能适应每小时120公里或更高的速度,这是对公路承受速度能力的量化标准,并不是实际车行的速度规定,切勿混为一谈。我国高速公路对车速有明确限定,最低时速不得低于50公里,最高时速,小型客车不得高于110公里,大型客车、货运汽车和摩托车不得高于90公里。这些是我们必须牢记的,因为它决定着我们生命安危,是无可讳言的生死时速。

高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在它日益显示其优越性的同时,高速的致命威胁也逐渐为我们所认识,这是以沉重代价换取来的。知道吗,几乎每条刚通车的高速公路都洒过好奇者的鲜血。一条条性命,只换来他看个新鲜,这代价太沉重。而天真的年轻人,误认为高速公路是一道浪漫风景线,常落得抱恨而终。不错,一束在风中摇曳的小花是美丽的,可是当它出现在高速路中央的隔离带,它就变成了危险的。那里的花只宜在护栏外远观,而不能近赏更不可采摘,像童话里的仙草,采得它要穿越死亡。风驰电掣的多巷道车流,是高速公路的高危险地带,欲采花的打工妹横穿路面惨死在车轮下,说来不过是为了一束寻常小花,搭进去却是一条年轻的生命!这个真实的故事听来多少有点虚幻。真希望它虚幻成一个童话,有还魂的仙草能让死去的打工妹再生。

一个又一个悲剧都出自无知,说来令人感慨。一位年轻的晨练者,他的跑道竟是高速公路,这无异于在生命的边沿奔跑,天天铤而走险能不出意外?为了健身反倒丧生,这样的反逻辑,怨得了高速路?更有甚者,赶着牛群上“高速”,一群惯于在田间拉犁的悠悠慢行者,纵是奋蹄,哪避让得了其快如风的钢铁冲撞!牛死了不赔不说,牛主还要倒赔几千元给车主,这事让他始终想不明白。

其实道理明明白白,人、非机动车及时速低于50公里的机动车,一律禁止进入高速公路,这是死规定,谁也没法通融。

世界最早的高速公路也有最低限速吗?我们暂不得而知。我们知道的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德国汉堡至柏林开通了世界第一条高速公路,这是为希特勒为侵略战争铺设的补给线,它的紧张忙碌可想而知。在战争的狂想中诞生,在二战后和平建设里普及全球,高速公路发展史,多少是对它所谓的发明人,也是战争狂人希特勒的嘲讽……

1939年美国人正快乐着,二次大战离他们远着呢,通用汽车未来电影院忙着向顾客推销新款汽车,描绘着未来高速公路的美好情景。不过这种梦想中的高速公路却是中间凹陷的槽子,与今天的高速公路相去甚远,更像迪斯尼乐园里的儿童游戏。

由于消除或减少了纵向干扰和横向干扰,避免了混合交通,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大为减少。据美国的统计资料,高速公路的交通事故只有普通公路的一半左右。但你千万不可麻痹大意,因为虽然事故数量少,但高速公路事故质量高,损失大。所谓质量高是指它要么不出事,一出事便是大事,往往不是车毁就是人亡。损失大呢,是说凡在高速公路出事,小额赔偿搞不掂,动则成千上万。

下面我们简要介绍几个近期发生在高速公路上的交通事故。

2001年2月10日上午,沪宁高速公路镇江丹阳段先后发生100多辆汽车追尾事故,死亡3人,其中2人当场死亡,1人送往医院抢救无效后死亡;有46人受伤后被送往医院,其中32人需住院治疗。当地交管部门认为,当天大雾是造成重大车祸的原因。

同年3月18日上午,同在沪宁高速公路上,南京至上海段82公里处,发生重大车祸,20多辆汽车相撞,造成20多人受伤,其中3人伤势严重。据目击者称,每隔一段路就是四五辆车相撞在一起,出事的车横七竖八地散落在2公里的路段上。高速公路几乎变成了废车场。由于汽车撞后紧紧扭缠在一起,救援人员不得不搬来氧气切割机,分离车辆部件。这次车祸原因主要是路面大雾弥漫,能见度差。

同年11月15日,同样因为大雾,四川省成渝、成东、成绵高速公路上接连发生4起连环车祸,共计有9人死亡,27人轻重伤。其中成渝高速公路车祸最为严重,17辆车接连追尾相撞,造成7人死亡,18人轻重伤。一家当地报纸的报道中,推出的标题为 《浓雾紧锁高速,四川连发惊天大祸》。看似耸人听闻,其实并无夸张。

以上几起高速公路车祸,其共同之处在于,一是后果相当严重,连环追尾,众多车被毁,人伤亡。二是造成车祸的主要原因均为路面有雾,能见度不够。

有关资料表明,雨雾天气最易造成高速公路的交通事故。这是因为雨、雾中光线散漫,它们吸收光线,导致物体的亮度低下,由此妨碍了驾驶员的观察和判断,事故发生机率也就随之增高。

雾对于观景、赏花,或不失为一种有利因素,“雾里看花”,顿添朦胧;“雾失楼台”,益增虚幻。可是在高速公路上,雾的朦胧虚幻成了安全行车的大忌。交管部门明文规定能见度仅为50米时必须关闭高速公路。这种举措虽然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便,但从安全角度考虑,避免了许多恶性事故发生,十分必要。

倘若我们行车途中遇到雾该怎么办?平时常说的“如堕五里雾中”,正是你此刻的处境。你不能犯糊涂,急着冲出去,车前白茫茫的雾阵里埋伏了多少隐患,正张口等待你这个莽张飞!勿逞一时之快,静下心来,调整好车速,并拉开车距。为防止别人撞你,应开启远光灯和防雾灯,白天也不例外。迷雾加重时,用刮雨器来改善视线。如果视线完全受阻,能见度小于50米,你唯一要做的便是在路肩停车休息了。让灯工作,小灯、示宽灯,一个都不能少。车上并不是最安全的,为防意外,人员应疏散到防护栏以外的安全地带。

如果你遇到的是雨,尤其是大雨、暴雨,采取的措施与雾天基本一致,同时你还应及时做好点火器的防潮,以免因临时仓促而陷于危险境地。不要小看雨天,刚开始下雨路面灰尘等沾上水分,使汽车在路面行驶容易打滑。切记不要逞强冒雨超车,否则溅起大量水花,影响他车正常行驶。

高速公路上的 “水滑”现象,是雨天放出的 “杀手锏”,稍不留神,“滑”你没商量。所谓 “水滑”就是汽车在积水路面高速行驶时,轮胎与路面间的存水不能排除,水的压力使轮胎上浮,形成有积水路面滑行的现象。这种状态下,轮胎和路面间失去了摩擦力,致使汽车难以控制而陷于危险境地。“杀手锏”出手之地有二:一是高速公路下坡道最低点附近;二是高速公路“S”形弯道上。 “水滑”在这两处理伏,每接近时你得小心提防,免生意外。

但你不必心存恐慌。其实“水滑”之来必有先兆,当你感觉转动方向盘时用力变小,“水滑”的危险信号已传给你双手。你应立即做的、唯一要做的,就是把车速降到安全速度以内,就这么简单,这么可靠。

雨雾天气多发事故,正常天气汽车爆胎也不可忽略,统计资料表明,正常天气高速公路60%事故出自爆胎。有关专家指出:在高速公路上行车,汽车轮胎比发动机更重要,发动机故障(起火除外)会误时误事,而轮胎爆炸则可能车毁人亡。

爆胎发生在倏忽之间,驾车者往往采取紧急刹车,这就大错特错了。正确方法为全力控制方向盘,保持车身正直向前,同时减速,慢慢滑行而后停车。为防止追尾,及时开启危险灯。路肩是高速公路的规定停车带,不要忘了在车后100米处放置危险警告牌,然后更换轮胎。

如何防止高速公路爆胎?首先是保持正常胎压,日本的推荐值是高于标准气压的15~20%,缺气的要补足。冬夏温差大,夏天胎压应取下限,冬天取上限。其次,选用高质量轮胎十分关键,劣质再生轮胎,省了小钱却铸成大错,切勿使用。不知你注意没有,子午线轮胎上标有轮胎的最高速度级别(L—V),没有速度级别的轮胎不宜在高速公路上行驶。高质量高速度级别的轮胎是防止爆胎的安全保障,不过你还得加强检查并及时更换“带病”轮胎。最后,保持车速,定时休息降温不可忽略。国外规定驾驶员不能连续驾车行驶200公里,除驾驶员疲劳需休息外,车辆机件和轮胎降温也是十分必要的。

你必须懂得这一切,并身体力行,这样你才能真正享受高速。

上一篇:中国烟草总公司北京市公司车辆轮胎及应急临修定点供应商项目招标公告 下一篇:印度客机着陆轮胎起火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