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来看一起事故,2016年7月16日 0点30分左右,武汉长江二桥发生一起惨烈车祸,两辆轿车相撞严重受损,事故导致两死两伤。一黑一白两辆轿车均停在汉口往武昌方向,几乎占据了三股车道。两车的前身基本报废,其中白色轿车车身因剧烈的碰撞严重变形如褶皱的纸般,受损十分严重,面目全非,车内安全气囊已打开。从破碎的白色车前门可以看到,门腔中有一根圆形钢管,这个应该是前门的防撞钢梁,在事故撞击中,已经弯曲变形。
而经专业人士分析事故中黑车受损小,白车受损大部分原因是由于车辆减配造成的,从本次事故中,车辆侧部的安全标准要求明显低于车辆前部,测试速度较低。厂家减少配置为了降低了成本。汽车尾部安全没有标准,导致部分厂家在后续生产中,减配尾部防撞钢梁;而侧部碰撞标准低,也制造了很多事故悲剧。
提到汽车减配,这可以说是中国车主心中永远的结。在国外各项标准严格要求的车辆,怎么到了国内标准就降低了呢,以往买车者通常会对车身结构以及内在配置方面的减配情况进行关注,往往忽略了另一个减配重灾区——轮胎。
与车体的减配不同,轮胎减配往往更隐蔽,更不易察觉,但带来的危害却极大。数据显示,爆胎引起的事故,占据车祸中很大的比例,甚至有权威机构表示占到70%。虽说爆胎不一定都是减配引起的,但减配也占其中的一部分原因。
轮胎在汽车上的成本仅次于底盘、发动机、变速箱等大部件,一些汽车厂家在出厂时很多都挣不到钱减配时就把目光盯在了轮胎上,要么从原料成本上降低,要么降低轮胎的品牌档次,要么降低轮胎的速度级别,要么更换成比原规格宽度较窄的轮胎。
就拿原料成本来说,在未减配之前使用的合成橡胶,但在合成橡胶涨价后,轮胎市场并没有跟着涨价,厂家为了保持利润,只能压缩成本,使用价钱低廉的橡胶进行生产,而这些改变消费者是看不出来的,但在使用寿命上会缩短,或在某一个极限速度上回暴露出来。
而轮胎成本的缩水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品牌之间恶性价格战导致厂家被迫减配压缩原有成本,这也可以说是中国轮胎行业的潜规则了。
具实验数据证明,当一辆汽车分别安装两款原材料不同但规格相同的轮胎进行测试时,其在70公里时速下的急刹停止距离相差超过1米,但使用性能稍差的轮胎却可以为车企创造出多达1000元的利润空间。诱惑是相当的惊人。
还有一种减配就更为直观,是将品牌减配,比如国外用大牌的马牌、米其林或普利司通,到了国内就变成了锦湖、韩泰,甚至是国产轮胎等等,不是说看不上国产瞧不起某些轮胎品牌,而是这玩意关系到身家性命,更何况也存在一些差距。
想来汽车减配减的不是钱,减的是命啊,每减的一份配置,就减少了一份安全保障,使我们行车上路就更加危险了一分。希望厂家能提高安全意识,也为了我们自己的亲人朋友,提高我们国内的汽车安全标准,为我们的出行保驾护航。
(责任编辑:jen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