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轮胎企业在经历长时间的市场洗礼后,有的顶住压力,实现突破性的业绩,而有的工厂却已经被市场淘汰,企业综合实力差距对比明显。整合重组符合当前产业现状,能够解决企业因担保、盲目扩张等带来的破产问题,更能够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人才、技术,在重新洗牌中获得新生。现阶段,大整合时代已经到来……
国内轮胎企业集中度有待提高
目前,国内轮胎行业集中度不高,如果行业仅仅通过市场运作进行整合会比较困难,更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而近年来政府也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帮扶力度,运用财政扶持增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力度,并建立健全政府法律制度,规范交易市场体系,让各中小企业缓解了不小的压力。
美国《轮胎商业》2019年度全球轮胎75强排行榜(亿美元)
近年来,我国进入到 top75 榜单的轮胎生产企业数量持续增长,到2018 年国内轮胎企业个数飙升至 33个。从2019年top75排名来看,前十名中,只有中策橡胶,前二十名中,玲珑,赛轮、恒丰橡塑上榜,但也仅位于17、18、19名,多数企业处于中游状态,15—50名居多。从数据来看,全球top75的整体收入在下降,不过从2016年起开始出现回涨情况,预示着全球的轮胎产业依然前途看涨。全球前三强(普利司通,米其林,固特异)的收入相对稳定,下降少于全球的整体速度,意味着其竞争力依然强于大盘。
近年来中国企业的销售额在 221.53亿美元-270.53 亿美元之间,仅占全球销售额的14.34%-15.62%。其中2016 年、2017 年全球 top75 轮胎企业中,我国轮胎企业的销售额分别为 221.53 和 265.86 亿美元。可见我国虽是生产大国,但并不是生产强国,国内企业的集中度有待提高。
新增产能逐渐减少
我国轮胎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在 2014 年达到 667.3 亿元的高点,其后开始逐步回落,截至 2017 年我国轮胎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7亿元,同比下降27.2%。产能方面,2014-2017 年,我国轮胎外胎的新增产能稳定在 5400 万条/年-8700 万条/年,新增产能逐步回落。开工率方面保持相对稳定,近年来半钢/全钢子午线胎开工率均保持在 70%左右水平。如今我国轮胎行业投资高峰期已经过去,破产企业却不断增加,现有企业必须要提高企业的生存率,进行长久的稳固发展,否则就会被市场所淘汰。
近年来受环保政策、国家供给侧改革的影响,行业逐步淘汰落后产能,目前行业正处于整合阶段。这对于大型企业来说是一个不错的发展机会。大型企业因为资金比较充足,在行业整合的大背景下,积极研发新技术、大幅度提高生产能力。中小企业则不同,在市场的竞争压力下,中小企业受生产规模的限制,扩产的路上困难重重,再加上今年受疫情影响,加速了中小企业的淘汰率,很多小厂因经营不善都已经停产。
中国轮胎行业的变革不是采取几个措施就能立即实现的,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将是一个艰难缓慢的市场化过程,这个过程中会一定是强者生存,弱者淘汰的局面,想要在高压下生存,企业就要借助整合期进行有效的发展,这是机遇也是危机,市场低谷期,总会让一些企业在竞争下脱颖而出,企业不仅要找准发展方向,还要继续创新研发技术,只有技术更加成熟,才能逐渐的被市场接受。
(责任编辑:liu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