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看轮胎网;
还能把精彩内容分享给你的小伙伴!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帮助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中国轮胎品牌大整顿
文章来源:轮胎商业网     发布日期:(2023-11-21)          

自2015年开始,中国轮胎企业就进入了一轮又一轮“新陈代谢”。先是曾经的轮胎大厂德瑞堡、好友轮胎陆续暴雷,“破产潮”让中国轮胎产业被迫自行进入“整顿”阶段——萧条、茫然充斥了这段中国轮胎“建安岁月”。曾经产能千万的大厂们都能被“双反”和“互联互保”整趴下,那其他尚未到达千万产能规模的的轮胎企业呢?他们的命运又何去何从?

在一片焦虑中,中国轮胎产业进入了被动“整顿”阶段——摆脱产能盲目发展,淘汰落后产能。2020年,65家企业淘汰了732万条斜交胎产能;2021到2022年,按照“年产120万条以下的全钢子午胎、年产500万条以下的半钢子午胎企业清退”的标准,至少有29家轮胎企业,5097万条落后产能出局山东轮胎竞争。这些大动作让不少中小型轮胎企业和其同质化过高的产品离开了市场,中国轮胎产业“强者更强”的局面诞生。

虽然清退了不少产能,但是中国轮胎市场仍旧是充斥着成百上千的分不清性能差别,只是名字不同的中国轮胎品牌——轮胎市场中国胎企的现状和2018年之前没有区别······

轮胎企业品牌数量大对比

之所以轮胎市场变化不大的原因就在于中国轮胎品牌太多了。7年前,轮胎产业大整顿时轮胎市场里有上千个品牌;7年后,两轮“整顿”完毕,中国轮胎市场里还是有上千个中国品牌。

中国轮胎市场的供应竞争因为落后产能淘汰从“大中小企业一锅炖般的混战”升级成了“巨无霸企业间的鏖战”;但是品牌之战还是乱作一团。至少1000多个品牌,除了轮胎企业自己,连门店都不一定分得清哪个品牌属于哪家企业。

一家企业10个品牌的情况在国内轮胎企业中比比皆是——似乎在产能竞技之外,中国轮胎企业还有着对品牌数量的“攀比心态”。仅东营名号特别响亮的11家企业,品牌数量已经超过了80个;其中当属经历了破产重组的盛泰旗下品牌数量最多,能统计到的品牌就有13个,其他轮胎企业的品牌数量则基本保持在6-9个。

而加上6家上市轮胎企业,17家山东轮胎企业的品牌数量已经至少向市场提供了106个品牌。如果叠加其他地区轮胎企业的品牌数量,可以说,在大中型轮胎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每年轮胎市场中至少有300个品牌是来自于中国知名轮胎企业!数百个品牌参与竞争,每个品牌又能分到几杯羹?

但是不少中国轮胎企业对这一情况不以为然。“我就十多个品牌怎么了?一起抢占市场份额,最终还不是我挣得最多。再说了,万一有一个牌子出息了,那我不是还能挣得更多?轮胎生意,品牌多点没关系。”

但是真的会有某一品牌从其十余个品牌中崛起吗?真不好说,至少在当下,多数轮胎企业的品牌市场占有率之间没有太大差距。这一点与外资轮胎企业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虽然外资轮胎企业也在走多品牌策略,但是其品牌数量大多都在3-5个,且几乎都有精准定位。多品牌策略更多针对于不同消费市场——雪地胎消费市场、豪华车消费市场、实用型消费市场以及经济型消费市场。在精准的定位下,不同品牌之间的盈利模式也存在不同。这也是为什么即使在经济型消费市场,外资品牌面临着占有率节节败退的情况,在豪华车轮胎配套和替换市场,外资轮胎企业依旧能够凭借品牌优势牢牢把握住高端市场份额。

全球13大外资轮胎企业vs中国山东17家轮胎企业,虽然品牌数量上,中国轮胎企业占据了绝对优势,但是在品牌实际盈利能力上,却明显输给了外资轮胎企业。然而,外资轮胎企业还在继续缩减品牌数量。本月,有外资轮胎企业宣布了新的“运营优化”策略,其中一项措施就是减少品牌数量,明确不同品牌的定位。

如果该外资轮胎企业的相关品牌优化策略在未来两年确定为其扩大了盈利空间,那么这似乎就意味着中国轮胎产业下一轮实施的整顿计划中无疑需要增加“品牌过剩问题”。

产能不足,品牌过剩

实际上,从“破产潮”和“落后产能”整顿中活下来的轮胎企业,已经是中国轮胎产业中的佼佼者。产品质量的过硬和产品性能的提升让他们在海外替换市场开始扩张占有率。订单追着生产线跑成为了今年中国轮胎企业的普遍现象,为了满足全球轮胎市场需求,中国轮胎企业在淘汰落后产能风潮过后再度开启了高性能子午线轮胎产能大扩张!

这也更加证实了,当前的中国轮胎产业早已摆脱了产能过剩的窘境,进入到了下一个发展关卡——如何实现“向上的突破”。

从1990年到2015年,中国轮胎企业凭借疯狂圈地造轮胎,实现了轮胎供应数十倍和数百倍的扩张。足够的产能、薄利多销的经营模式让中国轮胎品牌迅速攻占了经济型消费市场,并逐步将外资轮胎品牌赶出实用型轮胎消费替换市场,但是在豪华型消费的轮胎市场,中国品牌的占有率几乎是纹丝不动——没有提升。

品牌定位的混淆不清,让中国轮胎品牌依旧停留在“便宜”的刻板印象当中。即使是经历了三年的落后产能整顿,却依旧难以扭转中国轮胎品牌在高端市场影响力较弱的情况。中国轮胎品牌有了“横向扩张的实力”,却依旧缺乏“纵身向上跃升”的空间。

虽然中国头部轮胎企业也在努力通过“配套带动零售”的品牌营销策略,试图通过在配套市场的崛起来扩大高端市场占有率;以及通过技术突破,研发性能更优越的轮胎产品来敲开高端市场的大门,但是只是寥寥数家的轮胎企业的努力仍旧难以改变当下中国轮胎品牌同质化严重、低端市场打转、品牌数量过剩的尴尬情况。

实际上,即使不少中国轮胎企业现在不断地扩张着自己的大尺寸高性能轮胎产能,但是当真会带来更高利润吗?

供应不足,工厂过剩

至少从当下的市场反馈来看,不少轮胎厂扩建的大尺寸轮胎产能很难被评判为高价值轮胎,即可以带来更高利润,也可以轻易实现大幅度涨价的轮胎产品。为啥?因为品牌力不足。

实际上,即使性能表现和外资品牌轮胎一样卓越,因为品牌力的严重缺失,更多中国轮胎产品仍旧被看作是高通货膨胀下“消费降级”的选择。利润?很难说。

针对大尺寸轮胎市场的工厂一座又一座地搭建了起来,但是其中有几座能赚钱?真不好说!从部分轮胎企业披露的数据看,国内轮胎的均价,尤其是半钢胎均价很难超过每条500元,甚至有些轮胎企业的产品均价更低。这样的均价与动辄单条轮胎上千元的外资品牌比利润,谁薄谁厚,高下立判!

高端市场中国轮胎品牌供应不足,但是仅靠增加大尺寸轮胎生产线,目前来看依然是单条腿走路。

品牌营销,谁对谁错

那如何在发展中不瘸腿走路?真的学习外资轮胎企业,削减掉众多品牌,只留3到5个?目前来看,也不太现实。毕竟从一开始,中国轮胎企业的多品牌策略就是“广撒网,无孔不入式‘捞鱼’”,现在突然让企业削减品牌转变营销策略,也确实不现实。

此外,由于外资轮胎企业正在逐步放弃实用型轮胎消费市场,因此其减少品牌数量也更贴合其企业营销规划。但是中国轮胎的企业并未放弃这一市场的占有率,因此直接削减掉一半的品牌也并非好的举措。但是如若未来想要突破品牌影响力掣肘,提升品牌价值,中国轮胎企业得改改动不动就新增一个品牌的习惯了!

(原创,责任编辑:晨晨)

上一篇:原材料企业靠涨价扭亏为盈 下一篇:双位数暴跌,你还想扩产能吗?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