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时分,四川海大橡胶集团有限公司第三生产车间内依旧是一副热火朝天的生产状况,站在硫化设备前的该公司党委副书记樊军已经是汗湿衣襟,但他笑言,这对于车间生产工人来说已经是常态了,“机器温度很高,今年产能扩大以后,有几个工人甚至出现了中暑状况。”
正午时分,工人依旧在生产线上工作着
新生产线明年投产 将新增销售收入20亿
炎热多雨的7月,开启工业4.0时代、有志于建成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的成都,工业生产的热度丝毫不减。虽然是正午时分,但四川海大橡胶集团有限公司第三生产车间内依旧是一副热火朝天的生产状况。
“这条新投产的年产700万条高性能绿色环保乘用半钢子午线一期年产200万条,二期预计明年投产,届时产能还将进一步扩大到年产400万条”。樊军告诉记者,作为四川省唯一研发、制造和经营汽车轮胎的大型企业,四川海大橡胶集团有限公司不仅是中国西部最大的乘用子午线轮胎制造基地和重要的商用车轮胎制造基地,也是世界轮胎行业75强。
近年来,公司推动产品结构调整升级,轮胎生产能力从2003年的130万条/年增加到目前的1050万条/年,“二期、三期项目达产后,将年新增销售收入20亿元、新增利润1.88亿元、新增税收1.08亿元、新增就业岗位900个。”
扩产能的同时,产品质量也是重中之重。在“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战略下,四川海大橡胶集团有限公司还将由“生产制造”向“生产智造”转变。“目前在子午三分厂试点MES系统,打造透明化工厂,并逐步在全公司推进ERP资源计划系统、PLM系统和现代化办公的OA系统等,整合资源,服务市场,服务生产,服务管理,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樊军对此信心满满。
纳入“成都造”体系 企业发展注入“强心针”
“海大轮胎产品出口北美、欧洲、中东及东南亚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起这样的销售成绩,樊军脸上忍不住挂满了笑容,他告诉记者,目前公司的销售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其中国内市场占到了60%以上,国外市场占到了35%左右。产品除了远销美国等地外,今年还将探索在国外成立海大集团的独资或合资销售公司。
而在国内市场方面,虽然经销商遍布全国32个省、区和直辖市,但樊军还是认为在四川,甚至成都本地的市场还有发展的空间。为此,成都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在实地考察了四川海大橡胶集团有限公司的生产状况后表示,目前已经将该公司的产品纳入了2016年成都市地方名优产品推荐目录,将会利用成都各汽车产业园区的优势,对其产品进行重点推介。这个消息无疑为四川海大橡胶集团有限公司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让成都造产品实现成都用,公司产业链将更加完备,公司将会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樊军说。(成都商报)
(责任编辑:jef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