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看轮胎网;
还能把精彩内容分享给你的小伙伴!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帮助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场渠道
市场渠道
不三包轮胎时代正走向终结?
文章来源:轮胎商业网     发布日期:(2018-07-04)          

2018年6月30日,兴源轮胎集团有限公司发布《关于轮胎实行三包通知》,通知明确声明:兴源轮胎集团旗下安耐特、国宝、强威、广大、安广达、AMBERSTONE为主导的6大品牌的真空胎及16寸轻卡轮胎全部转为三包产品,自2018年7月1日开始执行。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好的开头,轮胎市场一直以来饱受不三包轮胎的困扰。不三包轮胎以其更加低廉的价格抢占三包轮胎市场,同时不三包的售后纠纷也曾出不穷。做轮胎产业特定发展阶段的产物,随着市场的不断进步理应被淘汰。

不三包轮胎在卡车轮胎市场一直混的风生水起,主要原因是不三包轮胎为卡车司机节省了大量成本,赚取了高额利润。一条卡客车轮胎三包的价格和不三包的价格至少相差20%、那二十来条轮胎下来能节省多少成本?而且卡客车轮胎替换率太高了、正常使用三五个月就得换一批、加上路况不好的更换频次更高!云南地区的卡客车司机李某说如果不出意外、不三包轮胎使用寿命、耐磨程度和三包轮胎感觉不出来多大差别。



什么叫不三包轮胎?


与之对应的是所谓的“三包胎”,“正品胎”或“品牌胎”,这种轮胎产品厂家负责对所销售的轮胎进行包修、包换、包退。那么不三包轮胎泛指一切售出后对轮胎不保证其质量的轮胎!一般只有在卡客车轮胎(全钢子午线轮胎)的销售中有不三包轮胎。其含义就是轮胎厂家对生产销售的轮胎产品出现任何质量问题,不做任何赔偿。很多企业为了占领更多的市场,除了三包品牌之外还要做一些不三包品牌,毕竟不三包轮胎有那么大的市场,而且利润也非常可观。



而另外一些不三包轮胎则不同,厂家出厂时生产的一些比如,橡胶不匀造成平衡点过大,或者是子口太紧,或者是胎体达不到合格标准,这样的话国内一些厂家会在轮胎上印上‘可利用品’而流入市场,一般厂家会把轮胎品牌的英文字母打磨掉,还有生产日期,DOT:美国道路交通安全标准,CCC中国强制认证这些打磨掉,也有极少数厂家保留。这些不三包轮胎属于次品轮胎,厂家专业的说就是比如A品,B品等!


大品牌厂家比如,米其林,普利司通,倍耐力,马牌,韩泰,锦湖等等,都是不会让次品轮胎流入市场的,一般生产线上出现一条这样的轮胎就当即销毁了,因为次品轮胎是影响到整个品牌问题,而且这些大厂家也很少会出现次品胎,对他们来讲是万分之一或者十万分之一,而不像国内一些厂家的百分之一或者千分之一,你可以想象一下两者的可比性,厂家也是会为了利益而让这些轮胎流入市场。

一边是市场需求猛烈,另外一边则是厂家既得利益。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不三包轮胎便堂而皇之地登堂入室,并且在浩瀚的中国轮胎市场占据了一片河山。


然而,正如“劣币驱逐良币”一样,不三包轮胎成为一些不良商家倒行逆施大搞低价竞争的有力武器,一些正规的轮胎厂家在残酷竞争之下活的水深火热,品牌在金钱面前正逐渐沦丧,利益正在占据行业制高点。

2013年,这一年,轮胎行业内人士表示,这一年将迎来大规模洗牌期,当时主要的问题就是“返炼胶”和“翻新胎”以及不三包轮胎。但是在熙熙攘攘一阵喧闹之后,不三包继续不三包,翻新胎继续翻新胎,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洗牌。


然而,惩罚只会迟来,不会缺席!

2014年-2016年,短短三年间,无数以生产不三包轮胎为主的中小轮胎企业走到了穷途末路,无序的低价竞争让企业盈利低迷,巨额的贷款债务压得企业喘不过气。倒闭、破产、重组成了这三年轮胎市场的主旋律。国家的“供给侧改革”和“产能优化”,更是为轮胎行业洗牌加了一把大火。


中国轮胎企业的迅猛发展,离不开万千轮胎企业的作用。但是由于不注重品牌建设,中国轮胎在辉煌之后被打回原形。低质、低价成了中国轮胎的代名词,现在是时候转变观念,走向正规化发展道路了。毫无疑问,市场的规律正在发挥巨大作用,不断纠正这种怪异的轮胎现象。

回想中国发展的道路上,从纸皮鞋,黑心棉,毒奶粉等等都给消费者留下了血迹斑斑的教训。轮胎也不会例外,要品质还是要价格?很多企业一直处在两难的选择中。


现在的消费客户已经逐渐从物美价廉转变为对品质的追求,中高端轮胎产品正在逐渐成为市场主流,低质低价轮胎产品正在渐渐退出市场。未来的轮胎市场一定是中高端轮胎品质竞争的市场,是品牌美誉度和知名度竞争的市场,再不是野蛮蒙昧的低价竞争。


中国轮胎商业网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责任编辑:jeff)

返回首页 

更多详细信息 直接联系我们:chinatiredealer@gmail.com

更多资讯请关注中国轮胎商业网www.chinatiredealer.com

扫描下面二维码,加入中国轮胎商业网官方微信:



上一篇:轮胎企业为何频频倒闭? 下一篇:环保“一刀切” 忍无可忍
分享到:
相关文章